明日方舟乌萨斯原型介绍 乌萨斯成员考据解析
[来源:未知 作者:永春小孩 发表时间:2021-05-14 11:02 阅读次数:]
明日方舟中,各势力都有自己的原型,有些是糅合了多个现实地区的特征,也有些直接是以现实中存在的地点命名,其中乌萨斯是基于现实存在的势力做成的,那么乌萨斯现实的原型是什么,关于乌萨斯有哪些考据。 一,乌萨斯 乌萨斯这个名字来源于拉丁文单词Ursus,意为熊属。这实际上也表明了乌萨斯势力中的主要族群的动物原型为熊类。同时,乌萨斯是目前游戏世界观中唯一一个有着“帝国”后缀的势力(维多利亚是王国,谢拉格是宗教国家),结合干员档案以及剧情设定,基本可推断乌萨斯的现实原型为沙皇俄国。 乌萨斯帝国:以乌萨斯为主体民族的庞大帝帝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严酷,有着极其丰富的军事资本。(游戏加载画面) 二,切尔诺伯格 首先,在背景故事中,整合运动最初在切尔诺伯格城市庆典前夕发起了暴乱,破坏了城市的动力系统并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使得切尔诺伯格未能从一场陨石雨天灾中逃脱,城市近一半人口被消灭,幸存者也大多数转化为感染者。此后整合运动以联系被切断的切尔诺伯格为据点,筹划着向龙门发起进攻。这个切尔诺伯格的设定来源于斯拉夫神话中的神话人物切尔诺伯格、以及现实世界中的城市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伯格[Chernobog(Cernobog)]是斯拉夫神话(尤其是东斯拉夫)中的负面之神,名字的意思是“黑之神”,与“白之神”贝洛伯格是对立统一的存在。作为黑之神,他代表黑夜、黑暗、盲(他本人就是瞎子)、死亡等诸多负面的象征,他有带给人类不幸的能力;但从本质上来说,其并没有体现出太过明显的、外在化的邪恶。以“切尔诺伯格”命名,恰好对应了这座城市在剧情背景中的表现:切尔诺伯格这座城市被感染者所占领,成为整合运动的大本营;但是在本质上,是源石的出现导致了原本不存在的感染者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感染者本身并不邪恶,造成感染者与非感染者对立的原因只不过是一种相对立的自我防护以及排他意识。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乌克兰语:Чорнобильська катастрофа),简称“切尔诺贝利事件”,是一件发生在前苏联统治下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子反应堆事故。该事故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也是首例被国际核事件分级表评为第七级事件的特大事故。因为这次重大事故,切尔诺贝利城被废弃,成为一座死城。 切尔诺贝利遗址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UTC+3),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连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能辐射物质到大气层中,这些辐射尘涵盖了大面积区域。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这场灾难总共损失大概两千亿美元(已计算通货膨胀),是近代历史中代价最“昂贵”的灾难事件。 爆炸发生后,并没有引起苏联官方的重视。在莫斯科的核专家和苏联领导人得到的信息只是“反应堆发生火灾,但并没有爆炸”,因此苏联官方反应迟缓。在事故后48小时,一些距离核电站很近的村庄才开始疏散,政府也派出军队强制人们撤离。当时在现场附近村庄测出了是致命量几百倍的核辐射,而且辐射值还在不停地升高。但这还是没有引起重视。专家宁愿相信是测量辐射的机器故障也不相信会有那么高的辐射。可是居民并没有被告知事情的全部真相,这是因为官方担心会引起人民恐慌,甚至在普里皮亚季还在举行有乌克兰第一书记参加的五一节庆祝。许多人在撤离前就已经吸收了致命量的辐射(若能立即撤离,则可大幅减少受害者数量及程度)。此后,苏联政府对这一事故进行了消息封锁、谎报伤亡损失等处理,从而使得这一事故的真相至今没有被彻底揭露。(这一切都对应整合运动封锁占领切尔诺伯格的事件) 三,势力标志 乌萨斯对应的势力标志,是一个内部包含五角星的双头鹰造型。 乌萨斯标志 首先来说一下双头鹰。 乌萨斯标志中的双头鹰在现实基础上进行了修改。这一形象最初源于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被一分为二,即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当时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封建国家,核心统治区域包括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和今天的土耳其,其极盛时期领土包括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北非和埃及叙利亚。最初,拜占庭帝国只沿用罗马帝国的单头鹰标志,后来在科穆宁王朝伊萨克一世统治时期改用双头鹰。双头鹰的意义在于彰显帝国是东西两个方向的王者,要统治欧洲和亚洲的领土。自此以后,拜占庭帝国一直使用双头鹰作为国徽主体。 哈布斯堡王朝的双头鹰纹样。神圣罗马帝国自诩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自腓特烈三世起开始使用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纹样。 随后在1453年,延续近千年的拜占庭帝国为奥斯曼土耳其所灭。为拯救面临毁灭的东正教,教会势力撮合拜占庭帝国索非亚公主(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女儿)与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联姻,借此取得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发展,并抵御土耳其人的进攻。索非亚公主也将代表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标志带到了莫斯科公国。伊凡三世为显示自己是东罗马帝国合法继承者的地位,在1497年颁布法典,宣布采用拜占庭帝国双头鹰标志作为国徽,并宣布莫斯科成为东正教文明的保护人。从此,双头鹰作为沙皇俄国国徽的主体形状被确定下来。而在16-19世纪这一期间,沙俄也从一个内陆小公国发展到横贯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沿岸到太平洋的庞大帝国。 沙皇俄国的双头鹰纹样,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将其作为国徽 1991年苏联解体,1993年叶利钦总统签署法令,将使用红色背景的双头鹰标志作为国徽。新国徽保留了沙俄时期的印记,鹰头上三顶象征彼得大帝的三顶皇冠被保留了下来,同时圣乔治屠龙的纹章作为捍卫正义,保卫国家的标志也得以保留。新国徽双头鹰标志比喻俄罗斯的现实地理位置:横跨欧亚两大陆,疆域辽阔,一头在欧洲一头在亚洲,一头看西方一头注视着东方。 俄罗斯的国旗与国徽 其次再来讲一下五角星。与双头鹰类似,五角星也是现实中俄罗斯这一国家历史上曾用过的象征标志。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象征着沙俄,后者象征着苏联。 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沙俄时期为沙皇宫殿,苏联时期为苏共中央所在地),许多建筑顶端上面都悬挂着一个五角星标志。五角星第一次出现在克里姆林宫是在1935年。此前该位置悬挂的是沙俄帝国双头鹰标志,1935年苏共用五角星及镰刀斧头标志代替了原有建筑顶端的双头鹰标志,替换了的建筑包括救世主塔,尼古拉塔,松林塔和三位一体塔等。此后五角星及镰刀斧头作为苏联红色政权的标志从此竖立在莫斯科城市中心,一直保留至今。 但是,这和剧情设定存在一定的出入:在背景设定中,乌萨斯无论是帝国政体还是对感染者的极端排斥和奴役,都对应沙皇俄国(后者对应的是沙俄的农奴制);而五角星(宗教学名称为五芒星)这一符号,在基督教的各分支(包括东正教)中都象征着地狱,是撒旦与恶魔的符号,有着不详的寓意;只有在苏联时期,五角星才具有正面意义。从这个方面来说,不可能会把两个具有截然不同寓意的标志结合在一起。 唯一的解释是乌萨斯的标志仅仅是结合了其现实原型——俄罗斯的历史上两个重要时期要素设计而成,并不意味着乌萨斯这一势力本身就是苏俄或者苏联(关于这一点,下一期会具体提到),乌萨斯的历史原型仍然还是沙俄。 四,成员原型构成 乌萨斯学生自治团的几名干员有个很有趣的共同点:她们都有对应的原型,但是她们的原型并非某个特定人物,而是一件或几件事物的结合体。下面从凛冬开始,聊一聊这群毛妹学生的设定要素。 第 2 页 凛冬 凛冬 凛冬的外文名是Зима,在俄语中意为“冬天”。在干员档案信赖相关3中提到,凛冬有着“凛冬将军( Генерал Мороз)”的外号——这里的俄语直译过来意为“严寒将军”。 凛冬出生于乌萨斯帝国切尔诺伯格市。观察报告指出学生自结社团是近年来流行于乌萨斯年轻群体中的组织形式。受维多利亚、哥伦比亚等国流入的“新文化”影响,他们终日沉浸于摇滚、啤酒和群体斗殴中,每一个学生社团的头领的均有自己的绰号。凛冬最初的绰号是“冬天”,是被她击败的东校区社团首领所赠,而另一伙社团的人则称呼她“将军”(一个暗自揶揄的绰号,在乌萨斯人的笑话中,“将军”等同无能与欺骗)。但在凛冬陆续剿灭了校园周边所有学生社团后,人们开始将这两个绰号合并,称呼她「 енерал мороз(通用语意为“凛冬将军”)。(信赖相关3) 实际上,凛冬的名字和外号来源于俄罗斯人给当地严寒气候起的外号“冬将军”。这个外号与历史上俄国遭受的两次入侵有关,分别是1812年的俄法战争和1941年的苏德战争。 1811年后,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在欧陆大肆扩张,并联合欧陆各国实施了针对英国的大陆封锁政策。但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且对法国扩张的戒备之心,在参加法国的大陆封锁一段时间后,沙俄退出与法国的联盟、并成为欧洲大陆阻止拿破仑实现争夺世界霸权计划的中坚力量。1812年,对此感到愤怒的法皇拿破仑一世借口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破坏《提尔西特和约》,遂率军60万,分二路渡过涅曼河侵入俄境,企图歼灭当面俄军20余万,以一战决定胜负。 起初俄军在巴克莱指挥下执行后退决战方针,但该方针引起强烈不满,因此8月20日换上库图佐夫出任俄军总司令,不到一星期就在博罗季诺和法军血战,双方伤亡惨重(法军伤亡3.5W,俄军伤亡3.85W),俄方损失尤大,主战派的大将--第二集团军司令巴格拉季昂也战死了,不得不先趁夜撤出战场。9 月13 日,库图佐夫在菲利村召开军事会议。10名将军出席,6名将军赞成撤退。库图佐夫命令于9 月14 日放弃莫斯科,留下米罗拉多维奇上将率领后卫部队。米罗拉多维奇上将给缪拉元帅一封信,使得缪拉没有进攻莫斯科。就这样,俄军不战而退。大部分居民也随军撤出。法军进入莫斯科的头一天,城里一片火海,拿破仑紧急任命莫蒂埃元帅为莫斯科总督,让他率军灭火。烈火一直烧到9月18日,整个城市化为一片废墟。 俄军在撤出莫斯科后,机动转移至卡卢加,随后又通过数次隐秘的转移暂时脱离了战局,蓄谋反攻。此时俄罗斯的冬天降临,法军不熟悉当地地形,加上过分深入、补给线过长,导致法军出现了严重的后勤问题。10月19日,拿破仑下令撤退,法军为南下寻找粮食和温暖的住所,沿南方往西撤退。等到法军开始撤退后,俄军主力蠢蠢欲动,紧跟法军后方,但并不派出主力跟法军交战,只用哥萨克骑兵、游击队埋伏骚扰法军。法军在撤退途中于小雅罗斯拉维茨与俄军遭遇,这场战役由1000俄军和600法军引起,最后却集中了70000法军和80000俄军,拿破仑险些被俘。战役结束时,法军完全占领了小雅罗斯拉维茨,但俄军在城外形成了包围圈,于是法军转而沿老斯摩棱斯克大道退却,俄军和游击队乘胜追击。进入11月后,法国军队在16-18日的3天交战中伤亡6000人,被俘2.6万人,几乎丧失了全部炮兵(拿破仑的老底都快被打光了)。12月6日,拿破仑率少数部队(1W人左右)回到巴黎,留在俄国的部队几乎被全歼。拿破仑在俄国损失了5 万余人,丧失了所有骑兵和几乎全部炮兵,只有在翼侧的麦克唐纳和施瓦岑贝格2军团保全了下来。此次战役之后,拿破仑的不败神话被击碎,帝国走向崩溃。因此沙俄也被欧陆视为终结“科西嘉怪物”残暴统治的英雄; 而在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伙同仆从国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集结了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在苏德战争初期,苏联被希特勒凭借局部兵力优势和“闪电战”战术按着头在地上摩擦打的节节败退,德军在明斯克、基辅等地发动钳形攻势,大规模歼灭苏军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苏联境内600公里(元首:坦克骑脸怎么输?)。在这期间,苏联趁着德军被严寒所困扰而组织了冬季攻势,意图反攻德军,但除了莫斯科会战以外并没有其他显著的战果(顺带一提,德军打到莫斯科城外的时候,大林不慌不忙的在红场阅兵,这一举动显著鼓舞了士气,最终促成了莫斯科会战的胜利大林:富贵险中求) 此后德军转变战略思路,改为向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展开进攻。随后1942年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及其周边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最终苏联以极其惨重的代价获得了胜利。这一战役被视为苏德战争乃至二战的转折点。但是之后又因为作死被曼施坦因暴打,白打了一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同年爆发的库尔斯克战役以苏联胜利结束,至此苏德双方的攻守形势转变。之后红军开始华丽的反击,组织了10次共产主义波纹疾走斯大林突击、玩起了钢铁洪流、搞起了大纵深......最后的结局想必各位也清楚。 这两次战争中,除了俄军的战略战术作战等方面,天气在俄军的胜利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俄国历史上两次大规模外敌入侵都被击溃,很多俄国人认为这是俄罗斯的严寒在护佑这片土地,因此给当地寒冷的冬天起了“冬将军”的绰号。 除了名字有相对应的现实要素之外,凛冬还有其他对应的现实要素或梗: 凛冬的干员信物很明显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有关,个人推测疑似暗指第二国际(第二国际在一战后恢复,但元气大伤,工人们都死在战壕里。可悲的爱国主义)。当然,不仅仅限于第二国际,同时也包括所有为革命事业和信念所牺牲的战士; 从红色的旗帜上撕下的布条。不知为何,将它系在臂膀上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悲伤。(干员信物) 信赖相关5凛冬的阅读书目中,《嫌疑人伊里奇之死》捏他自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弗里德里希的战争论纲》则包含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对就是那个恩格斯)、沃尔霍夫餐歌/1942年沃尔霍夫战役和十月革命三个梗; 干员凛冬近期借阅记录: 《尼古拉米娜》夏服搭配一百连发! 《跃动!》特刊·年中十大动圈式推荐 《嫌疑人伊里奇之死》(建议分类:推理文学) 《弗里德里希的战争论纲》(沃尔霍夫出版社,10月再版发行) ...... 与印象相反,干员凛冬并未显示出任何疏于阅读的倾向,她颇为广泛的阅读类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或许有重新调查现代女性中学生群体中的流行事物的必要。(信赖相关5) 凛冬的作战3和作战4两句语音也是有根据的。 力量与荣耀!(作战中3) 胜利与死亡!(作战中4) 通过向俄语系的朋友询问得知,这两句台词的俄语分别是Сила и честь.和Победа или смерть.。这两句话在俄罗斯是打群架的口号固定句式,打架之前都得吼出来。不过可能大家更熟悉的是它们的空耳:“吃我一剑”和“华夏第一剑”...... 此外,凛冬手中的武器是破冰斧(这种造型在国内并不是特别常见,更多人熟知的可能是登山用的破冰镐),符合其出身地点乌萨斯的设定。 第 3 页 真理 真理 真理的外文名为Истина,直译为“道理,真理”。根据乌萨斯学生自治团这个团体和布尔什维克党以及苏联的相关性,结合真理在学生自治团里的地位与作用(见凛冬信赖相关4)推测其原型为苏共机关刊物《真理报》(правда),但是鹰角在这里玩了个小把戏:俄语中Истина和правда都有“真理”这一含义,而鹰角采用的是不那么为人熟知的Истина作为真理的外文名; 显而易见的,自切尔诺伯格事变中生存的乌萨斯学生,目前以凛冬为中心集结为松散团体“乌萨斯学生自治团”。根据部分干员提供的描述,乌萨斯学生常以干员真理的宿舍房间为集合地,称之为“класс”(通用语意味“班级”,或“阶级”)。鉴于对罗德岛内部稳定的管理的考虑,建议对该团体的日常行动进行定期的观察。(凛冬 信赖相关4) 真理这个角色相对其他两个学生自治团成员而言,其设定中包含了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的要素。结合真理的信赖相关2,可得知其经历与苏联领导人、红军缔造者托洛茨基相吻合; 托洛茨基 真理,切尔诺伯格事变前于切城某中学就读,在校期间多次向源石技艺相关杂志撰稿。知识领域:名家著作、推理文学、社会学期刊。 于多项测试中展现出优异的控制类源石技艺,获准作为实习辅助干员加入战斗,并为罗德岛提供信息与资料整理等相关服务。(信赖相关2) 托洛茨基生于乌克兰赫尔松县扬努夫卡村的一个拥有三百俄亩左右土地的犹太富农家庭。1888年,托洛茨基来到敖德萨,考入一所德国人办的圣保罗教会学校。在敖德萨的八年学校生活,使之大开眼界。1896年,转到工业城市尼古拉耶夫城上学时,开始从事工人运动,组织"南俄工人同盟",并在工人中间进行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宣传工作。1898年初,"南俄工人同盟"遭破获,包括托洛茨基在内共200多人被捕入狱。在狱中 ,读了列宁刚出版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这是他首次阅读列宁的著作。 1898年,托洛茨基被判处流放东西伯利亚四年。在流放地,用安蒂德·奥托的笔名经常给老民粹派分子在伊尔库茨克创办的合法的地方报纸《东方评论》写文章,他写过评论尼采、左拉、易卜生、邓南遮、莫泊桑、果戈理、赫尔岑、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高尔基等著名学者和作家的文章,显示了出色的文艺批评才华。流放期间,他认识了捷尔任斯基(全俄肃反委员会、即“契卡”的创始人。“契卡”就是后来的“克格勃”的前身)。1902年春,在流放地阅读了一份用复写纸印的《火星报》和列宁的《怎么办》,深受启发,决定逃出流放地去参加《火星报》派的革命活动。同年秋的一个晚上,托洛茨基逃出了西伯利亚来到萨马拉,当时护照署名托洛茨基,从此以后他就一直沿用这个名字。 托洛茨基敏捷的思维,过人的精力和优美的文笔很快得到了列宁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工党革命同仁的尊敬和欣赏,列宁写信给普列汉诺夫,建议让托洛茨基参加《火星报》编辑部,担任第七名编委。 同时,真理的干员信物对应的是托洛茨基的《俄国革命史》,作者流亡这一点也对应托氏1928年以后流亡墨西哥的经历。 一本讲述乌萨斯战争史的著作。据说作者现正流亡于莱塔尼亚。(干员信物) 第 4 页 古米 古米 古米的外文名是ГУМ,发音接近英语中的“Gum”/汉语中的“古姆”。实际上这个词没有实际的意义,因为它是一个缩略词,全称是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альный Магазин。这玩意是什么呢......答案是“国立百货商场”(苏联时期名称),是世界十大百货商店之一(不过现在名字改成了“总百货商店”,俄语为Главный Универсальный Магазин,所以实际上缩略名还是ГУМ没有变)......之所以没有用和发音最接近的“古姆”而是用了“古米”作为中文名,可能是因为后者更像女孩的名字。 建于1893年的“古姆”,今天已成为世界知名的十大百货商店之一。与其说它是商店,不如说它更像宫殿,极具欧洲古典风格的米黄色建筑和旁边色彩瑰丽的教堂和谐地组成红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古姆”是一座玻璃屋顶的三层建筑,有三个大拱门,由一千多间商店组成,既有俄罗斯特色的瓷器、工艺品、服装、百货等精品,又荟萃了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多年来,“古姆”一直以它的巨大和齐全立于不败之地,即使经历了经济萧条,也坚韧地挺了下来。商店一楼中间的喷水池是莫斯科人最喜欢的约会场所,只要说在“喷水池边见”,一般大家都不会认错地方。 ГУМ的商标 ГУМ中的喷水池,据说是约会碰头的好地方 信赖相关2中提到的菜肴是一些俄罗斯传统食物。其中的“雅阔列维奇红香肠(蒜香)”对应现实中的里道斯红肠,是以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的名字命名的秋林公司的招牌商品。秋林公司还有一个著名商品,就是秋林格瓦斯...... 古米在五人中以最积极的态度试图融入罗德岛,她能熟练地将食材处理为烹饪原料,以乌萨斯人惯有的饱满气势将厨房化为不凡的战场。古米的厨艺尚不能满足其他种族与国家的习以为常的口味,也没有作为主厨出道的经验和意愿,但充满新鲜朝气的乌萨斯式烹饪已经成为罗德岛内部一道难以忘怀的风景。 某日早餐菜单: 雅阔列维奇红香肠(蒜香)、乌萨斯风味煮豆、松软燕麦面包、发酵酸奶等。 味道真香。(信赖相关2) 秋林里道斯红肠 此外在古米初始立绘的衣服上可以看到H.malayanus的字样,这是Helarctos malayanus的缩写,即马来熊,是目前世界上现存体型最小的熊。这一点对应古米是乌萨斯势力干员(包括猎蜂)中身高最矮的一人(古米155,真理156,凛冬162,猎蜂163)。 注意衣服前面的橙色吊带 如果注意看的话,会发现古米手上拿的盾牌其实是金库的门,精英化2阶段后看的更明显。这一点在古米的语音和干员档案中也有所透露。 古米精2立绘 古米出生于乌萨斯帝国切尔诺伯格市,其父母目前均在外就职。古米曾参与切尔诺伯格本地童子军组织,并在若干主题活动与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有理由相信,古米极强的生存能力和救护本领,正是基于这一段经历。 在古米加入罗德岛初期,她的身上随身携带着各式各样的装备,均由事变期间在各处废墟中寻得。(信赖相关4) 凛冬姐说她会保护好古米,真是太小看我啦!大家一起逃跑的时候,可是古米一直在用这面盾牌保护大家的!欸,不是盾牌,是金库的保险门?连博士都这么说!(交谈3) 第 5 页 猎蜂 最后再来提一下猎蜂。 之所以把猎蜂单独抽出来讲,是因为虽然猎蜂的种族也是乌萨斯,但她和其他的乌萨斯干员完全没有任何交集、在设定要素上除了都是熊也没有任何的共同之处(四名乌萨斯本土出身干员中只有猎蜂一个人用的是英文名,其他三人都是俄语名)。 猎蜂的原型并非现实存在的事物,而是DOTA2中的熊战士乌尔萨,猎蜂的二技能极速拳和乌尔萨的三技能怒意狂击基本上一模一样:瞬间获得极高的攻速,进行连续攻击。而且貌似在内测的时候连技能名字都没变,就叫怒意狂击...... DOTA2中的乌尔萨 此外,猎蜂拳击手的身份、极快的出拳速度和爱吃蜂蜜的习惯虽然单独拎出来都没什么毛病,但这三者结合在一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拳王阿里。(“如蝴蝶般飞舞,如蜜蜂般螫刺”,据说这是人们对阿里在场上表现的评价,也有一说是这是阿里在每次开打之前都会念的诗句) 《时代》杂志封面的阿里 蜂蜜真好喝,但收集起来真是麻烦。前几天去采蜜的时候啊……我被蛰得不轻啊。(交谈2) 明日方舟中,各势力都有自己的原型,有些是糅合了多个现实地区的特征,也有些直接是以现实中存在的地点命名,其中乌萨斯是基于现实存在的势力做成的,那么乌萨斯现实的原型是什么,关于乌萨斯有哪些考据。 一,乌萨斯 乌萨斯这个名字来源于拉丁文单词Ursus,意为熊属。这实际上也表明了乌萨斯势力中的主要族群的动物原型为熊类。同时,乌萨斯是目前游戏世界观中唯一一个有着“帝国”后缀的势力(维多利亚是王国,谢拉格是宗教国家),结合干员档案以及剧情设定,基本可推断乌萨斯的现实原型为沙皇俄国。 乌萨斯帝国:以乌萨斯为主体民族的庞大帝帝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严酷,有着极其丰富的军事资本。(游戏加载画面) 二,切尔诺伯格 首先,在背景故事中,整合运动最初在切尔诺伯格城市庆典前夕发起了暴乱,破坏了城市的动力系统并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使得切尔诺伯格未能从一场陨石雨天灾中逃脱,城市近一半人口被消灭,幸存者也大多数转化为感染者。此后整合运动以联系被切断的切尔诺伯格为据点,筹划着向龙门发起进攻。这个切尔诺伯格的设定来源于斯拉夫神话中的神话人物切尔诺伯格、以及现实世界中的城市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伯格[Chernobog(Cernobog)]是斯拉夫神话(尤其是东斯拉夫)中的负面之神,名字的意思是“黑之神”,与“白之神”贝洛伯格是对立统一的存在。作为黑之神,他代表黑夜、黑暗、盲(他本人就是瞎子)、死亡等诸多负面的象征,他有带给人类不幸的能力;但从本质上来说,其并没有体现出太过明显的、外在化的邪恶。以“切尔诺伯格”命名,恰好对应了这座城市在剧情背景中的表现:切尔诺伯格这座城市被感染者所占领,成为整合运动的大本营;但是在本质上,是源石的出现导致了原本不存在的感染者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感染者本身并不邪恶,造成感染者与非感染者对立的原因只不过是一种相对立的自我防护以及排他意识。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乌克兰语:Чорнобильська катастрофа),简称“切尔诺贝利事件”,是一件发生在前苏联统治下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子反应堆事故。该事故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也是首例被国际核事件分级表评为第七级事件的特大事故。因为这次重大事故,切尔诺贝利城被废弃,成为一座死城。 切尔诺贝利遗址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UTC+3),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连续的爆炸引发了大火并散发出大量高能辐射物质到大气层中,这些辐射尘涵盖了大面积区域。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爆炸于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这场灾难总共损失大概两千亿美元(已计算通货膨胀),是近代历史中代价最“昂贵”的灾难事件。 爆炸发生后,并没有引起苏联官方的重视。在莫斯科的核专家和苏联领导人得到的信息只是“反应堆发生火灾,但并没有爆炸”,因此苏联官方反应迟缓。在事故后48小时,一些距离核电站很近的村庄才开始疏散,政府也派出军队强制人们撤离。当时在现场附近村庄测出了是致命量几百倍的核辐射,而且辐射值还在不停地升高。但这还是没有引起重视。专家宁愿相信是测量辐射的机器故障也不相信会有那么高的辐射。可是居民并没有被告知事情的全部真相,这是因为官方担心会引起人民恐慌,甚至在普里皮亚季还在举行有乌克兰第一书记参加的五一节庆祝。许多人在撤离前就已经吸收了致命量的辐射(若能立即撤离,则可大幅减少受害者数量及程度)。此后,苏联政府对这一事故进行了消息封锁、谎报伤亡损失等处理,从而使得这一事故的真相至今没有被彻底揭露。(这一切都对应整合运动封锁占领切尔诺伯格的事件) 三,势力标志 乌萨斯对应的势力标志,是一个内部包含五角星的双头鹰造型。 乌萨斯标志 首先来说一下双头鹰。 乌萨斯标志中的双头鹰在现实基础上进行了修改。这一形象最初源于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被一分为二,即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当时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封建国家,核心统治区域包括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和今天的土耳其,其极盛时期领土包括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北非和埃及叙利亚。最初,拜占庭帝国只沿用罗马帝国的单头鹰标志,后来在科穆宁王朝伊萨克一世统治时期改用双头鹰。双头鹰的意义在于彰显帝国是东西两个方向的王者,要统治欧洲和亚洲的领土。自此以后,拜占庭帝国一直使用双头鹰作为国徽主体。 哈布斯堡王朝的双头鹰纹样。神圣罗马帝国自诩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自腓特烈三世起开始使用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纹样。 随后在1453年,延续近千年的拜占庭帝国为奥斯曼土耳其所灭。为拯救面临毁灭的东正教,教会势力撮合拜占庭帝国索非亚公主(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女儿)与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联姻,借此取得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发展,并抵御土耳其人的进攻。索非亚公主也将代表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标志带到了莫斯科公国。伊凡三世为显示自己是东罗马帝国合法继承者的地位,在1497年颁布法典,宣布采用拜占庭帝国双头鹰标志作为国徽,并宣布莫斯科成为东正教文明的保护人。从此,双头鹰作为沙皇俄国国徽的主体形状被确定下来。而在16-19世纪这一期间,沙俄也从一个内陆小公国发展到横贯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沿岸到太平洋的庞大帝国。 沙皇俄国的双头鹰纹样,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将其作为国徽 1991年苏联解体,1993年叶利钦总统签署法令,将使用红色背景的双头鹰标志作为国徽。新国徽保留了沙俄时期的印记,鹰头上三顶象征彼得大帝的三顶皇冠被保留了下来,同时圣乔治屠龙的纹章作为捍卫正义,保卫国家的标志也得以保留。新国徽双头鹰标志比喻俄罗斯的现实地理位置:横跨欧亚两大陆,疆域辽阔,一头在欧洲一头在亚洲,一头看西方一头注视着东方。 俄罗斯的国旗与国徽 其次再来讲一下五角星。与双头鹰类似,五角星也是现实中俄罗斯这一国家历史上曾用过的象征标志。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象征着沙俄,后者象征着苏联。 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沙俄时期为沙皇宫殿,苏联时期为苏共中央所在地),许多建筑顶端上面都悬挂着一个五角星标志。五角星第一次出现在克里姆林宫是在1935年。此前该位置悬挂的是沙俄帝国双头鹰标志,1935年苏共用五角星及镰刀斧头标志代替了原有建筑顶端的双头鹰标志,替换了的建筑包括救世主塔,尼古拉塔,松林塔和三位一体塔等。此后五角星及镰刀斧头作为苏联红色政权的标志从此竖立在莫斯科城市中心,一直保留至今。 但是,这和剧情设定存在一定的出入:在背景设定中,乌萨斯无论是帝国政体还是对感染者的极端排斥和奴役,都对应沙皇俄国(后者对应的是沙俄的农奴制);而五角星(宗教学名称为五芒星)这一符号,在基督教的各分支(包括东正教)中都象征着地狱,是撒旦与恶魔的符号,有着不详的寓意;只有在苏联时期,五角星才具有正面意义。从这个方面来说,不可能会把两个具有截然不同寓意的标志结合在一起。 唯一的解释是乌萨斯的标志仅仅是结合了其现实原型——俄罗斯的历史上两个重要时期要素设计而成,并不意味着乌萨斯这一势力本身就是苏俄或者苏联(关于这一点,下一期会具体提到),乌萨斯的历史原型仍然还是沙俄。 四,成员原型构成 乌萨斯学生自治团的几名干员有个很有趣的共同点:她们都有对应的原型,但是她们的原型并非某个特定人物,而是一件或几件事物的结合体。下面从凛冬开始,聊一聊这群毛妹学生的设定要素。
|
Tags:
责任编辑:永春小孩-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